2 天之前 · 随着全方位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电动汽车(EV)成为实现清洁能源转型的关键。然而,现有锂离子电池(LIB)因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及安全方位性等问题限制了电动汽车的广泛应用。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特任教授谈鹏团队在液流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电动汽车储能
2022年9月8日 · 在此,一种由高浓度电解质 (HCE) (4.34 mol kg -1 ) 组成的高容量和长循环寿命的 K-S 电池1,2-二甲氧基乙烷中的双(氟磺酰基)亚胺钾和硫化聚丙烯腈(SPAN)阴极电极表面上减少的 K 离子耗尽和 K 金属阳极表面上均匀的法拉第电流密度。
2024年10月17日 ·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晓东、河海大学许晶晶团队 采用了 1,3-二氯丙烷(DCP13)作为稀释剂的一种氯代烷烃辅助的宽温域局部浓缩离子液体电解质(DCP13-LCILE),研究了在外部电场下电解液的非平衡态溶剂化结构。
2021年5月14日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的技术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唐永炳研究员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开发高电压浓缩电解液显著提升了双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与能量密度。 相关研究成果以High Oxidation Potential ≈6.0 V of Concentrated Electrolyte toward High
2024年7月6日 · 中国领先的电池制造商 CATL 最高近推出了一项突破性的电池技术创新,即浓缩电池。 这项尖端技术有可能利用仿生学和先进的技术化学原理超越固态电池的局限性。
2022年8月,据报道,宁德时代计划在2023年推出"浓缩电池",据一些专家称,通过实现"超流体状态、超导状态、稳定性和卓越的传导性",提供良好的安全方位性、可信赖性和循环寿命。
2024年10月29日 · 在均相/非均相的催化模式下,硫和锂的转化反应得到了有效优化,最高终实现锂硫电池续航能力和工作寿命的有效提升。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人才项目等支持下,宋英泽课题组聚焦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问题,在关键材料活性优化的科学理论与技术方法上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新能源材料
2021年5月16日 · 据中国科学院网站,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的技术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研究员唐永炳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开发高电压浓缩电解液显著提升了双离子电池的循环性能与能量密度
2024年12月17日 · 1949年,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中国科学院成立。 作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高学术机构和全方位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的综合研究与发展中心,建院以来,中国科学院时刻牢记使命,与科学共进,与祖国同行,以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为己任,人才辈出,硕果累累,为我国科技进步的步伐、经济社会发展和
2019年3月12日 · 在过去的几年中,通过简单地增加合适的盐-溶剂组合中的盐浓度,在电解质材料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与其他材料相比,它在众多优点上具有技术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