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8日 · 摘要:负极材料的结构与性质对锂离子电池的容量和电化学性能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硅/碳复合材料因其高比容量而被认为是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最高有前途的负极材料之一。其优秀的锂离子嵌入能力和循环稳定性得到广泛研究与应用探索, 但循环过程中巨大的体积膨胀
2024年12月13日 · 研究者主要从三个方面阐述了锂离子电池快充负极材料的研究现状:介绍了快充原理,为快充锂离子电池的设计提供理论指导;全方位面回顾了常见快充负极材料的晶体结构和 Li + 扩散路径,总结了近年来典型快充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包括先进的技术形貌的制备方法和改善
2020年8月12日 · 负极是锂电池系统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目前主要选自碳基材料、硅基、锡基合金和金属锂材料。 采用传统碳基材料的锂电池基本可以满足目前大部分消费电子产品的要求。
2024年1月11日 · ICM — 以 应用 为导向的高水平 创新 研究 文章导读 智能电网、电动汽车和便携式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要求下一代锂离子电池(LIBs)具有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高能量密度。硅(Si)具有 3579 mA h g-1 的高理论容量和理想的锂插层电位(<0.5 V),作为下一代负极材料受
2021年7月19日 · 近日,我校材料学院郭勇老师和上海电力大学王保峰教授团队合作,在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成功合成了一种纳米花状Nb2Se9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表现出较高的充电容量(在100 mA g –1下为672.35 mAh g –1)、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在100 mA g -1下循环250次后为596.63 mAh g -1)和优秀的倍率性能(在5 A g -1下为285 mAh g...
2021年11月1日 · 负极作为LIB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性能对电池整体的各项指标有重要影响,要求负极所应用的材料具有高比容量和优秀的循环性能等特性。 传统石墨和钛酸锂(Li<sub>4</sub>Ti<sub>5</sub>O<sub>12</sub>)负极由于比容量偏低,越来越难以满足使用要求,多种新型负极材料
2024年11月19日 · 目前,在正负极界面上的研究工作主要针对单个电极,因而需要一种界面调控方式同时作用于锂金属负极与高镍层状材料正极。 基于此,该工作通过光控自由基反应( photo-CRP )在锂金属表面,原位构建了一种杂化界面层( PEGDA-HFMBA@ HFMBA-FEMC )。
2023年7月26日 · 具有可控结构和性能的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在引导锂的均匀生长以实现高性能锂负极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在这篇综述中,提出了锂负极的行为与碳材料性能之间的相关性。
2024年11月28日 · 基于超薄锂金属负极,结合多尺度非原位表征,进一步揭示了在缺锂(0.78 μm)和富锂(7.54 μm)结构中,薄锂金属负极的表面、内部及Li/LLZTO界面处的径向成分演变规律及失效机制。 这项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中南大学博士生季玮杰为论文第一名作者。1. TfOH改性层的表征. 在TfOH-LLZTO的高倍横截面SEM图像中,可以
2024年10月8日 · 针对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针对SiO x基负极材料的广泛策略,以追求高初始库仑效率、高可逆容量和长循环稳定性。 在这篇综述中,我们将详细介绍SiOx的储锂机理、优点和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