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8日 · 近年来,仿生材料在储能领域的应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受各种各样自然界物种的启发,许多新的储能设备系统和组件如可充电电池和超级电容器,已被成功地设计与创新开发。
2018年3月5日 · 因此,想要在驱动性能和应用上取得突破,就必须发展新型纳米结构活性材料,探索新的储能—转换机制。 科研团队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一种新型分子驱动机制——石墨炔烯炔互变效应,该机制彻底面不同于传统的电容驱动机制,它是基于可逆配位转换效应
2014年3月18日 · 因此,想要在驱动性能和应用上取得突破,就必须发展新型纳米结构活性材料,探索新的储能—转换机制。 科研团队提出并实验验证了一种新型分子驱动机制——石墨炔烯炔互变效应,该机制彻底面不同于传统的电容驱动机制,它是基于可逆配位转换效应
本论文开发了一种以二维单层Ca2Nb3O10纳米片和聚偏氟乙烯(PVDF)、聚丙烯(PP)为主要原料的具有"三明治结构"的新型纳米复合材料,旨在利用具有高绝缘性的二维无机纳米片来有效提高材料的击穿场强和储能密度。
2022年12月30日 · 在材料科学领域,自然事物和生物材料的高度有序、多样化和独特的结构吸引了研究人员通过材料化学手段在纳米材料中复制和模仿。 从自然界中汲取灵感,设计具有合适取向、高度有序的结构和优秀的机械稳定性,同时又能获得较高能量和功率密度的纳米材料
2018年3月5日 · 仿生人工肌肉材料是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新型智能材料,正不断地掀起全方位球科学家的研究热潮,在航空航天、仿生机器人以及生物医疗等
2024年4月29日 · 对于太阳能电池、催化剂、热电、锂离子电池、石墨烯基材料、超级电容器和储氢系统等能源相关应用,纳米结构材料因其高表面积与体积比的优点而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有利的传输特性、可调节的物理特性以及纳米级尺寸产生的限制效应。
2024年12月11日 · 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汪宏讲席教授团队在储能电介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Superior Capacitive Energy Storage Enabled by Molecularly Interpenetrating Interfaces in Layered Polymers"为题发表在材料领域国际期刊 Advanced
2024年10月30日 · "安徽国芯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秦光表示,预计今年年底即可实现钾离子电池关键电极材料、电芯与储能系统的量产。 目前,由安徽国芯主导千吨级新型钾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电芯产业化项目已经在淮安落地开工建设,向着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目标又前进了一步。
2024年12月18日 · 新型储能与能量转换纳米材料研究中心是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一个面向未来能源和电力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机构,中心围绕未来储能和能量转换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问题–材料开展研究,核心任务是通过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