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6日 · 通过系统深入的原位和半原位研究发现,碳纳米管限域的链状硫经历一种新奇的电化学反应过程,硫链在反应中缩短,电化学性能自发优化,而且反应接近于固相反应,从而有效避免了硫正极中间产物的溶出问题(图1)。 在揭示了其循环稳定的内在机制的基础上,他们提出利用"双功能核-壳结构介-微孔碳载体"用于高效、稳定的高容量硫碳复合正极材料的理性设计方
2024年11月28日 ·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采用亲锂材料(如银、碳或磷)涂覆CC表面,并利用具有高表面积和亲锂涂层的三维CC,可显著改善锂电镀行为,提高其均匀性
2024年10月29日 ·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课题组开发了两种不同的双核铜金属有机小分子配合物,并分别用作锂硫电池的均相和非均相催化剂。 在均相/非均相的催化模式下,硫和锂的转化反应得到了有效优化,最高终实现锂硫电池续航能力和工作寿命的有效提升。
2024年1月29日 · 大量研究证明,通过优化正极材料设计、调控电解质体系及其协同设计等策略,可实现硫正极的固-固反应机制,避免多硫化锂溶解于电解液,从而提升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
2014年8月22日 · 研究发现,通过将活性物质硫与 活性炭 、 介孔碳 、纳米 碳纤维 (CNF)、 多壁碳纳米管 (MWCNTs)、 石墨烯 、 聚丙烯腈 (PAN)、 聚苯胺 (PAn)、 聚吡咯 (PPy)、 聚噻吩 (PTh)等具有特定结构的基质材料制备硫基复合正极材料,可以显著改善锂硫电池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2014年8月22日,中科院大连化物所 陈剑 研究员带领先进的技术 二
2024年11月26日 · ZnS@HPCS可以有效抑制穿梭效应、提高反应动力学,实现了锂硫电池常温和低温性能的显著提升。该研究工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Nano Letters上(中科院一区、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期刊、影响因子9.6)。
2024年10月25日 · 美宾州州立大学团队发表研究,用硫化聚磷腈和碳的杂化聚合物网络作Li-S电池正极,避免可溶性多硫化物生成,实现高容量和循环稳定性,推动硫基电池应用。
2023年2月14日 · 今年年初,美国能源部下属阿贡国家实验室成功开发并测试了全方位新的 锂硫电池,其能量密度可以做到2600Wh/kg,这足以让一辆普通的电动汽车理论续航超过4000km。 同时,由于没有镍、钴、锰等金属,锂硫电池的重量很轻,成本也更低。 锂硫电池正极材料所需的单质硫可以从硫磺中进一步加工获得,而2022年我国硫磺产量接近900万吨,市场价即使有波动也基本位
2024年4月16日 · 2024 年 4 月 15 日,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陈人杰教授、吴锋院士课题组在高比能光辅助锂硫电池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通过设计 MOF负载钙钛矿构筑复合材料匹配锂硫电化学反应电位,显著提升了光辅助锂硫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并探究得到了耦合光催化后体系内的催化机
2024-12-24 · 西交王鹏飞等:定制正极-电解质界面实现高功率稳定锂硫电池 Nano-Micro Letters 发布于 2024-12-24 分类:化学科学 阅读(3) 评论(0) 研究背景 锂硫电池(LSBs)因其低成本的硫正极、高能量密度以及丰富的资源,在新能源存储技术中占据了重要地位。